2018年10月10日,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,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追思会。师生们手捧白花,齐聚在让·德·米里拜尔(以下称让先生)的纪念碑前,悄然缅怀这位来自法国的“真正的中国人”。当时,让先生已经离世三年,但他在西外的身影仿佛依旧历历在目,40年来,他为中国和西外付出的努力,始终被师生铭记。
这一年,让先生的纪念馆正式落成。馆内,陈列着他生前的讲义、书籍、个人生活物品和所有的著作,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他那无悔奉献的一生。影像播放中,让先生生前的点滴生活悄然浮现,画面虽简单朴素,却又充满着温暖和笑意,令人心生感动。
在他的一生中,虽然领着法国的薪水,教授中国的学生,但却从未结过婚,也没有儿女。尽管如此,家中常常住满了学生和朋友,而这份温暖和关爱,正是让先生精神世界的体现。今天,我们将通过这些片段,走进让先生的一生,感受他与中国结下的深厚情缘。
展开剩余85%1976年,让先生来到了中国,这是他游历过50多个国家之后的最终选择,他决定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扎根,而这一切的起点,源于他在非洲的所见所闻。非洲,贫瘠落后,人民生活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。西方国家表面上伸出了援手,但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却让非洲人民陷入更深的困境。中国的援助则截然不同,毫无附加条件,不求回报,直接且真诚。在非洲最困难的时候,中国不仅送去了大量的生活物资,还提供了无息贷款,这份大爱深深打动了让先生。
他开始深入研究中国,并立下决心亲自前往,亲眼看看这个“真面目”的国家。然而,他的第一次尝试并不顺利。1968年,中国尚未完全开放,唯有停留在香港,等待机会。于是,这一停便长达八年。尽管香港的生活与他在法国享受的优渥条件截然不同,但让先生依然没有退缩。中国,在他的心中是理想的国家,尽管前方困难重重,他始终坚定不移。
让先生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第13区,一个欧式别墅里。那座大门雄伟、建筑独特,庭院里绿树成荫。让先生的父亲是法国空军司令,祖父则是法国空军的创始人。从小,父亲便让他学习军事,但他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于是,在全家人的反对下,他考入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,开始了对世界历史的深度学习,梦想着环游世界,探索各国的文化与历史。然而,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迫使他的梦想暂时搁浅。
1940年,年仅20岁的让选择参军,随即法国战败,他成为了战俘,在工厂里做了四年的苦力。直到1944年,法国在英美联军的反攻下得以解放,他才得以重返家园。此时,那个他一直埋藏在心中的梦想愈加迫切——环游世界,探索各国的文化和历史。24年间,他走遍了50多个国家,学会了超过10种语言,研究各国人民的信仰与生活。
让先生对非洲的考察,使他深深被中国的无私援助打动,决心要亲身走访中国。1976年,法国与中国签订友好合作协议,派遣教师到中国教学。让先生听闻此事,立刻递交申请,并顺利通过,最终来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。当时,他已57岁,是法国的历史学博士,并成为西外的首位外籍教师,负责教授法语与法国历史。
让先生初到西外,深深被学校的贫困状况震惊,简陋的教师宿舍,老旧的教学设备,甚至法语系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,这些在香港随处可见的设备,却在这里找不到。然而,尽管条件艰苦,他依然满怀激动,因为这是他梦想中的国家。他充满爱国热情,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改善现状。
同事们称他为“让先生”,既简洁又亲切。而他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——米睿哲,代表了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。让先生不仅在教学上倾心付出,还在课余时间深入西安这座古城,游历每一条街道,探访古老的城墙和历史遗迹。为深入了解中国历史,他撰写了一篇关于《明代陕西地方官吏制度》的论文,足足有23万字,并因此在法国历史学界引起了轰动。
让先生一生无私奉献,始终不计个人得失。他拒绝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发给他的工资,仅领取法国官方的薪水。他希望将节省下来的钱用在中国发展最需要的地方。每逢假期,他便从香港带回录音机、电视机和大量的书籍,补充到教学资源中。随着时间推移,他的薪水几乎所剩无几,生活却依旧简朴至极。他住在学校提供的60平方米宿舍里,家具简单,生活俭朴。对食物的要求也极为简单,一包1元钱的华丰方便面成了他最爱的晚餐。
他的衣柜里,每一件衣服都已经穿了超过十年,尤其是那两件格子衬衫,几乎被洗得辨不清颜色,背部也已经薄到“透明”。他总是节俭过日,尽量把自己所剩的钱拿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有一次,他和朋友在餐馆吃饭时,看到路边一个乞讨者十分可怜,于是吃完饭后,他又打车折回,把钱送给了乞讨者,才安心回家。
除此之外,他还慷慨资助贫困学生,从生活费到学费,无一例外。在陕西石泉县,他资助了32位贫困学生,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。他成立的“米睿哲中国爱心教育助学金”,帮助了无数贫困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。
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文化,让先生甚至在80多岁时开始学习中医,甚至出版了两本中医书籍,推动了中医在西方的传播。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传递着中法文化交流的火种。1993年,法国驻华大使亲自来到西安外国语大学,为他颁发了拿破仑勋章,这是法国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之一。
在让先生的心中,中国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。1984年,他正式退休,但并没有选择回到法国,而是继续留在西安外国语大学,深耕中国文化研究工作。为了名正言顺地生活在中国,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,1997年6月18日,他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。
2015年10月10日,在学生们的守护下,让先生安详离世,享年96岁。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,直到最后,他将遗体捐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。
让先生虽已离开,但他为中国做出的贡献和深情的中国情怀,永远铭刻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师生的心中,也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。
END
作者:ZHL绥萍
编辑:桢桢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365彩票beta版app苹果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